7月15日,“中国疼痛医学大会暨疼痛科成立十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目的在于“留住历史,传承发展”;通过学科建设成就和重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全面展示在韩济生院士的引领下疼痛科由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和蒸蒸日上的现状,讴歌为疼痛医学而探索、奋斗、传承、创新的学者和专家。本次会议由北京韩济生疼痛医学研究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威尼斯官方网站登录、北京海川国际广告策划有限公司承办。
此次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国际疼痛学会主席Judith A. Turner 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党委书记苏志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分别为大会致辞。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疼痛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等出席新闻发布会。
此次会上,韩济生院士透露,在IASP支持下,中国疼痛学界正在争取在中国召开世界疼痛大会。
回首十年之前的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了“医卫发2007年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并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开展“疼痛科”诊疗服务。由此,疼痛科正式建科。
十年来,中国疼痛界人秉承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骆驼精神在疼痛专科发展上探索开路;秉承着“为国民除痛”的志向在疼痛技术发展上披荆斩棘。从2007年,原卫生部确定将“疼痛科”列为一级诊疗科目,到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936号文件,明确规定了疼痛科的业务内容和内涵建设标准。中国疼痛界迎来了学科发展的大好时代。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十年前,全国独立开展慢性疼痛疾病诊疗的科室不足50个;十年后,全国有独立建制的疼痛科达1000余个。十年前,全国专业疼痛医师不足1000人;十年后,全国注册在案的疼痛医师有20000余人。
在技术发展方面,十年前,疼痛医师诊疗的疾病种类和开展的技术数量有限;十年后,中国的疼痛医师可以采用几十种微创介入技术对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神经痛、癌痛等7大类慢性疼痛疾病进行有效的诊疗。
在组织发展方面,十年前,全国只有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一个学术组织;十年后,全国有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疼痛分会4个学术组织。
在国际影响方面,十年前,国际疼痛学会的中国会员只有寥寥数名;十年后,中国会员有400余名。十年前,世界疼痛大会上仅有数名中国学者做报告;十年后,第16届世界疼痛大会开设了中国分会场。2012年,中国疼痛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被国际疼痛学会授予全球荣誉会员,以表彰他个人和中国疼痛医学为推动全球疼痛医学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天坛医院疼痛科主任刘延青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会长、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樊碧发教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疼痛科主任赵英教授,以及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疼痛医学专家,来自全国各地各医院的疼痛科医生,近千人莅临本次盛会。
经过十年的发展,全国独立开展慢性疼痛疾病诊疗的科室由不足50个增加到2000多个;专业疼痛医师从不足1000人,增加到近两万余人。现在,中国的疼痛医师已经可以采用几十种微创介入技术对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神经痛、癌痛等7大类慢性疼痛疾病进行有效的诊疗。
十年前,全国只有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一个学术组织,现在有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疼痛分会4个学术组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未来,通过多种渠道加力培养大量慢性疼痛诊疗人才,深化疼痛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在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一些方面走向世界的前列。加强科普工作,指导更多人群预防慢性痛的发生。今后,在疼痛领域仍然有许多难题需要疼痛人去攻坚克服,这既是压力和责任,也是动力和使命。